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来校交流访问。我校校长王中良、副校长阎兵出席相关活动。

王中良对王如竹教授来校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整体概况、历史沿革及办学特色,希望双方通过交流与合作,在能源领域开展多元化的深度合作,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智力支持。阎兵重点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希望双方能够共享经验、充分交流,推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王如竹对学校学科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学科建设发展给予肯定,同时建议要紧扣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需求,整合传统专业优势,积极构建服务城市更新与能源转型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王如竹教授作“‘热泵+储热’助力碳中和能源重构”主题报告。会议由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杨斌主持,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

王如竹教授从全球能源重构的视角切入,系统阐述了基于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利用的高效供热与制冷技术在碳中和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王如竹介绍,当前全球终端能耗中,冷热需求占比高达51%,其中建筑和工业部门是主要耗能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正加速向“电力来源与热能供应双电气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规模化热能存储与转换调控成为破解弃风弃光、提高工业余热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他详细分析了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主要包括如何充分实现热能供给、热电厂如何转化为储能厂及如何满足大规模储热需求,同时,介绍了其团队在热泵与储热领域的原创理论、核心技术及工程应用案例。王如竹表示,“热泵+储热”的组合不仅是一项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更是推动产业生态重构的战略支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热泵系统效率提升、储热材料选择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王如竹教授耐心解答了大家的提问,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深刻见解,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术交流为契机,拓宽学术视野,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积极投身相关领域的科研探索与技术攻关。
主讲人介绍
王如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曾入选多个国家级人才计划,作为制冷、热泵与热湿调控专家,在低品位热能高效转换、有储及利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就。其团队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600余篇,H指数高达92,近30项专利实现转化与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作为首位中国籍学者,获得多项国际学术成就奖:如国际制冷学会最高学术奖Gustav Lorentzen Medal、国际能源署Rittinger International Heat Pump Award、国际吸收/吸附热泵Georg Alefeld Memorial Award、日本传热学会Nukiyama Memorial Award和英国制冷学会J&E Hall International Gold Medal等,并荣获2023年"全球能源奖”国内科研领域,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现任期刊《Energy》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efrigeration》副编辑等,担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全国能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同时,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城建专业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学术交流新生态。通过持续邀请顶尖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跨学科专家,开展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拓宽学术视野,推动学校科研事业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