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太阳成集团tyc1050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学校共有4门课程获批认定。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分享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学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一流课程介绍的系列推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金课”课堂吧!
本期金课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水质工程学(2)
一、课程简介
“水质工程学(2)”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污水水质指标、常用的污水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技术原理,还包括常见的污水、污泥处理方法及工艺,使学生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在污水处理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情况
课程负责人王少坡教授,“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太阳成集团tyc1050污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科学会理事,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专家。至今已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16年,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革新,参与完成校级教改项目“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参与在研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体系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作为骨干成员的“水质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获批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马华继副教授、张景丽副教授、王栋副教授、赵健慧讲师、孟凡盛讲师、李建斐讲师)教学经验丰富,还承担“工业水处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等理论课程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至今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积极将最新科研成果和专业前沿知识引入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与内容的革新。
三、课程建设情况
01起步阶段(1978-1999)
1978年,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太阳成集团tyc1050前身)成立,开设“排水工程”课程。
02发展阶段(2000-2009)
2005年,课程由“排水工程”更名为“水质工程学(2)”。
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课程网站建立并运行。
03革新阶段(2010至今)
2017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020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2020年,课程组教师作为骨干成员的“水质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获批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2021年,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采用雨课堂等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01
教学内容紧跟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本着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根据黑臭水体治理、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等国家需求,结合京津冀地方水污染和水资源现状,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持续丰富优化污水处理工程图纸、视频资料库以及在线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精心做好课程思政,提升育人水平。
0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改良教学模式授课
利用雨课堂,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对BOPPPS教学模式中的“参与式教学”进行改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并可根据及时的学习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实时调整和改进,形成教和学良性互动。
03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忙而不苦
根据学习科学理论,结合信息化工具,运用类比、可视化等手段降低污水处理知识难点难度、使学生直观了解复杂污水处理构筑物结构;做好教学设计,创造愉快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忙碌充实而不倦怠,提高学习效率。


五、未来建设计划
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围绕我校学生素质和特点,今后五年建设计划如下:
01
持续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02
继续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更新教学设计,构建高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03
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智慧水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