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太阳成集团tyc1050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学校共有4门课程获批认定。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分享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学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一流课程介绍的系列推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金课”课堂吧!
本期金课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工程结构抗震原理
一、课程简介
“工程结构抗震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培养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工程建设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程共40学时,其中线下部分24学时,线上部分16学时。课程建设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合基地、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及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获批2019年天津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二、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情况

图1 课程团队


图2 、图3 课程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成员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积极响应新工科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负责人和团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承担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门,天津市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2项,编著中英文教材2部。
三、课程建设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调整,教学内容逐渐优化,目前课程教学资源、讲授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日臻完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线上资源逐步丰富,实践环节逐步加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成熟、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01
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教学团队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编著突出思政元素的中英文教材,课程目标有效达成,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显著。

表1 工程结构抗震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02
知识、能力、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应用线上和线下多样化教学资源,开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图4 “融课堂”教学模式
03
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课程内容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及时吸纳课程组学术研究成果和其他科技发展前沿,科研反哺教学。

图5 科研反哺教学
04
教学活动与竞赛活动有机融合。将“结构设计竞赛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结构模型,在振动台进行试验,培养动手能力。

图6 多层次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四、特色与创新
01课程特色
充分利用国家一流课程资源,适当扩充线上教学资源,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加强企业实践、参加科研项目、结构设计竞赛、专家学术讲座等,形成了“线上资源丰富,线下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模式。
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自然融入抗震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明确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和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02教学改革创新点
1.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要求调整课程目标,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和振动台实验,通过案例分析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引入大学生结构竞赛,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2.以结构抗震设计专业知识为载体,以生动的案例为依托,结合具体的数据、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融合和映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3.改革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方式,线上成绩依托学习通课程平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评定,线下成绩考虑学生课堂参与度、参加实践实习、学术报告和虚拟仿真实验情况综合评定。


图7、图8 上课情况
五、未来建设计划
01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继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突出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将李正风“工程伦理”国家一流课程纳入线上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02
继续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增加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资源的使用,如吴琛国家一流课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即时补充完善地震资源库、国内外抗震前沿技术等,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加大工程实践力度,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03
以新工科为指引,紧跟土木行业需求,加大课程的学习交流,进一步调整课程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推进课程教材建设,积极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04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积极参加课程学习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增加课程建设投入,加强课程督导,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05
继续完善“一赛两融三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加强校企合作,结合重大工程前沿技术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教育,加强学生国际交流,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